跳楼的负能量新闻,该让孩子知道吗,知道了怎么办

情感导师 5068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文:阿基米(浙江省2019年度优秀阅读推广人、绘本作者、儿童频道优质主播)

暑假开始了,最近家长群里热议的话题,除了孩子升学、放暑假怎么安排,就属孩子跳楼自杀了。

前几天我在文章里提过,家附近有个孩子从8楼纵身跳下,没有救回来。

没过两天,又有消息传开:附近又有个孩子因为中考没考好,从10楼跳下,幸亏掉在了邻居安装有防腐木的院子里,捡回一条命。

跳楼的负能量新闻,该让孩子知道吗,知道了怎么办

很多地区前不久发出紧急通知,取消考试。不少家长猜测,这跟近期此类惨剧层出不穷或许有直接关系。

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难道魔幻的2020年,我们对孩子的希望就只是活着?

家长们痛心地同时,都在反思,也都很无奈,我们该怎么办?孩子该怎么办?

家长群里这时有人说:“这是负能量传播。”

立马又有家长跳出来说,这怎么是负能量呢?

我非常理解指出这是负能量传播的家长。

大学时第一次学习新闻的定义,经典定义之一——“新闻即新近发生的事实。”

那什么是正能量,什么是负能量?

我没有在教科书里找到答案。

但根据大众的常识,以及工作经验来看,我们说的正能量新闻一般是指能让大家积极、理性,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新闻。而负能量新闻是指让人消极、偏激,强化社会黑暗面、让人感觉恐慌、社会动荡的新闻。

孩子跳楼自杀,我们会悲痛,会不安,会惶恐。所以,这确实是负能量的新闻。

问题来了,这种负能量新闻可以让孩子知道吗?知道了怎么办?会不会有负面的示范效应?

警惕自杀模仿的维特效应

这种负能量新闻让孩子知道了,确实可能有负面示范。

1774年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名叫《少年维特之烦恼》,讲的是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的故事。

这部小说大获成功,让歌德名声大噪,但与此同时,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

这就是维特效应。好几个国家因此将《少年维特之烦恼》列为禁书。

加拿大社会学家菲利普斯发现,美国1947-1968年间,每次轰动性自杀新闻报道后的两个月内,自杀的平均人数比平时多了五十八个。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次对自杀事件的报道,都杀死了五十八个本来可以继续活下去的人。菲利普斯同时发现,自杀诱发自杀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对自杀事件广为宣传的地区。而且,这种宣传越是广泛,随后的自杀者就越多。”

这并非耸人听闻,还记得深圳富士康的连续跳楼事件吗?

包括近期频发的孩子跳楼事件,其中应当也有维特效应的助推。

法国的勒庞,写过一本著名的《乌合之众》。

里面提到:“群体有着自动放大非理性冲动的能力,暗示的作用对于群体的每一个人都会起到相同的作用。这种作用随着群体的情绪链条的传递会越来越强大,直到突破人的思想想象,仍然不会停止下来。”

人都有集体思维,容易从众,孩子也不例外。如果外界让孩子产生“跳楼自杀的孩子非常多”这样一个错觉,孩子就有可能受到强烈的情绪暗示,就像得了情绪流感一样,被不自觉诱导着,加入到这个他以为的“庞大的”群体中去。

相信这也正是为什么,目前我们的新闻媒体对于孩子自杀这类负能量选题不去过多涉猎的原因之一,规避是为了保护。

用公开和诚实的方式来谈论自杀

但是新闻媒体不报道,等于就没有传播了吗?

现如今网络太发达了,各种各样的社群、自媒体都使得这类消息像风一样传到人们耳朵里。甚至只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由于带给人的震撼太强烈,人们也会迅速传播开来,甚至能绘声绘色把惨烈的细节描述得异常清楚。

比如有的自杀事件当事人,就是自己孩子所在学校,甚至所在班级的。

你该如何去跟孩子解释,他的同学为什么就消失不见了?

当做没发生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不要把孩子当傻子。

高中时,我的一个小学同学上吊自杀了。这消息我是从另一个同学处知道的,小学时,我们都是关系不错的朋友,只是许久未见面了。

同学跟我说了几句就失声痛哭,我从她嘴里知道了零星的消息,女孩是因为早恋而选择了这一步。

想到小时候一起的美好岁月,我也忍不住哭了起来。她是个那么美好,那么优秀的女孩,她爸爸妈妈只有她一个心肝宝贝!

我非常悲伤,回到家,把这个消息也告诉了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也很震惊,不住地惋惜。我记得很清楚,妈妈跟我一起回忆了很多关于那女孩小时候的片段,妈妈甚至能清楚描述她的样貌和爱好。

我跟爸爸妈妈说完了这些,内心舒服了许多。后来我才知道,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哀伤过程。任何一份失去都会引起我们心中的悲伤,我们承认这份悲伤,让这份悲伤流动,就意味着我们接受了失去,接受了人世间的那份痛苦。

这也可以叫做“共情”。爸爸妈妈理解我的悲伤,悲伤就容易过去很多。

如果孩子已经知道了生命的意外逝去,我们做家长的却故意装睡,视而不见,闭口不谈,这件事情就可以真的会迅速从孩子心中过去吗?

不会。沉默不会让死亡的阴影消逝,只会加重,甚至形成心理障碍。

如果我们平等地视角来对待孩子,把他们真正当成独立的、有一定思考能力的个体,那么就应当公开且诚实的来和他讨论这场悲痛。

首先,我们应当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对这桩惨剧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然后,我们再跟孩子来讨论。听听孩子对这件事的理解,再告诉他自己的理解,一起分析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后续影响。生命是宝贵的,死亡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自杀却是不珍惜生命的做法。

小一点的孩子,可以通过绘本等方式来进行一次生命教育。

大一点的,可以跟他同读一本书,比如一起读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再一起来讨论那个孤独的淘金者为何在荒野中也没放弃自己的生命,努力求生。生命为何如此宝贵?这本书小时候我曾反复读过,至今对里头的一些细节记忆颇深。

如果逝去的那个生命,就是我们身边熟悉的人,我们还可以带孩子去郑重地缅怀和纪念他们。

不过多讨论自杀方式与细节

这里再回归到一个问题,要不要让孩子去看这些负面新闻,跟他们主动讨论这些负面消息?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如果真实发生的惨剧不是发生在孩子周边,他轻易获取消息的地方,我不会主动去谈论这些消息,更不会去和孩子讨论具体的自杀方式与细节。

这就犹如我们的新闻媒体不会在报道中去强化死亡方式与细节一样,以免维特效应。大人如此,孩子缺乏判断力,易盲从,就更加要慎重接收此类信息了。

所以我在上一段讲到的公开诚实讨论死亡,涉及到具体的意外死亡案例,一般也是孩子真正会接触到的案例,而不会把我们大人被动接收的一系列“负能量”信息,主动一个个、绘声绘色、津津有味像说段子般传递给孩子。一则,防范孩子的盲从示范,二则,如果是当做跟孩子的谈资,也是对生命的不敬畏。

适当给孩子看报,重视新闻阅读

心理学家武志红有一句话:“负能量,就是最好的正能量。”

他认为,负面情绪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不应该去一直努力克服和避免。恐惧告诉你,什么对你更重要;内疚是大自然的馈赠;愤怒是对自己的保护……负能量的表达很重要,不然容易转成内伤。

武志红是从情绪方面来讲负能量的接纳。

我想从现实层面来讲负能量的接纳。

我一直不赞同给孩子打造一个完全真空的美好世界。没有车祸、没有火灾、没有溺水……没有一切的意外,甚至没有自杀。

这一方面是把我们的孩子当成了傻瓜,另一方面实际上过度的保护会害了孩子。

他不可能一直生活在温室,一旦接触到真实社会,可能就一下绷不住、抗不牢了。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给孩子点挫折,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种,今天我要讲的重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孩子信息的接收上——我们必然不能去打造一个完全的童话世界给他们,他们必须了解一些社会现实。

怎样了解?

学龄后的孩子看看新闻其实是个蛮好的方法。

几十年前,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有着看报的习惯。我爸那时候经常会从单位拿回些报纸,他看完了我看。

初中时,我们全班还自发争相购买《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一份报纸传遍教室。

报纸涵盖的领域很多,有社会新闻、时事新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文化新闻……

如今的孩子上了小学、中学,课业负担很重,回到家看看报纸(年龄小的可以家长选一两则读给他听),读读当日发生的新闻,会很放松。家长还可以趁机以引导式对话,跟他讨论讨论。

社会新闻包罗万象,既有正能量的,也有部分是负能量的(现在的媒体也越来越谨慎地处理这部分信息了)。负能量的新闻,家长引导其阅读,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让孩子可以辩证地看待负面新闻,看待这个世界。

如果喜欢科技新闻,也很好,顺便跟孩子讨论讨论科技界的前沿发现,听听他延展谈谈学校里做的一些小发明。

有的报纸还会选登优秀作文,一起读作文,鼓励孩子投稿。杭州的《都市快报》有个栏目叫做“爱写作的狮子”,里面的作文读来很有趣,写得很灵动。

总之,读读报纸、看看新闻真的挺好。

美国的《时代》杂志有专门的儿童版,内容是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时事新闻、分类资讯和人文科普,希望提供孩子可信的信息,可以解释他们周围的世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荷兰有一档新闻节目——《儿童新闻》,话题都是国际时政热点,用儿童视角把时政硬新闻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出来。

希望我们国家也能有多点这样的新闻栏目。

不过,作为家长,你是不是自己都很久没读报了?

评论列表

头像
2023-11-21 14:11:20

太感谢你了,我们现在都已经和好了,谢谢!

头像
2023-06-09 02:06:24

可以帮助复合吗?

头像
2023-06-08 03:06:33

求助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3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