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你真的懂吗?

情感导师 7724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上期说了让人又爱又恨的青春期孩子,我再来聊聊关于孩子的话题。

其实孩子从小到大都挺折磨人的,永远都是天使和魔鬼的合体。但静下心来想想,好像我们小时候也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做孩子的时候,也充满着奇思妙想,身上也有一种来自生命本源的、纯粹而又醇厚的生命力,让我们好奇、兴奋、无所畏惧,但就在长大之后,我们就把小时候的那个世界抛弃了。我们逐渐遗忘并且很难再去感知那种状态。

所以,当我们开始养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往往手足无措,尤其在面对孩子的捣蛋、不听话,以及做事莫名其妙时,就对这种叫做“孩子”的生物不知怎么办才好。

有一本书《孩子的宇宙》,就能帮助我们去更好的理解孩子的世界。这本书通过分析很多经典儿童文学和心理咨询中的案例,给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孩子的神奇世界。

孩子的世界,你真的懂吗?

《孩子的宇宙》作者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河合隼雄(1928-2007)。他是日本第一个获取荣格学派精神分析师资格的心理治疗师,他以数学专业在京都大学毕业,却念到教育学博士,曾去美国和瑞士留学,对日本的文学、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孩子的宇宙》这本书中,河合隼雄探讨了孩子与自我、他人及世界的关系。

一、秘密与孩子的关系。

每个孩子长到八九岁之后,开始发生一些变化,他们不再像6岁之前那样,天天围着父母转,离不开父母,而是开始逐渐独立起来。这个时候,他们最明显的标志是,或多或少开始持有一些秘密。

敏感的父母可能会发觉孩子有事瞒着自己,迟钝的父母则可能什么都不会察觉,或察觉之后也觉得无关紧要。

这种秘密是什么呢?在孩子看来,事无大小,什么都可能成为秘密,比如他今天认识了一个新朋友,或者他和朋友在一起干了一件什么事,也可能是他偶然发现的什么事物。

拥有秘密,也就意味着“这件事只有我知道”,因而可以证明“我”这个存在的独特性。秘密与“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密切相关,这就是它存在的意义。

自我同一性很奇特,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概念。简单来说,在这个时候,孩子萌发出自己的概念,自己的人格,他会认识到“我”不是你,也不是他,是不同于别人的独一无二的我。这个我是不能依附于任何人存在的,如果把自己存在的基础放到别人身上,比如把自己看成是父母的孩子,而不是单纯的我,那么,要是父母失去或不搭理自己,自我同一性就会崩溃。

所以,只有我知道的秘密,不依赖于任何人存在的秘密,可以说是支撑自我同一性的最好事物。

有个故事《雷蒙娜和妈妈》,就是很好的例子。雷蒙娜是个7岁多的小女孩,她有一个姐姐,她从小都穿姐姐穿过的衣服,直到有一天她妈妈给她买了一件新睡衣。

因此,她开心地把睡衣穿在里面去了学校。结果这样就很不舒服,她却不肯脱,直到被老师发现不对劲。雷蒙娜无奈之下告诉了老师,在老师答应帮她保密后,把睡衣脱下来放到了课桌里。

但后来,雷蒙娜把睡衣忘在了学校,而刚巧那天老师因为别的事打电话找了她妈妈。于是,雷蒙娜以为老师揭穿了她,就爆发了,在家大吼大叫,甚至闹着要离家出走。

当然,在爆发之前,她在家里因为母亲与姐姐的互动,总感觉自己被忽略,长期以来为这个爆发,有过种种情绪上的酝酿。但在这件事上,矛盾的最高点来自于她以为秘密被戳破,因而感到老师的欺骗、背叛,以及内心世界的崩溃。

她把心爱的睡衣瞒过妈妈穿到学校,这就是一个秘密。这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对于小雷蒙娜来说,这就是只有她知道的秘密,这让她确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但是,秘密也很矛盾,它的价值除了给孩子自我同一性之外,还需要通过与他人分享而增值。

所以,雷蒙娜需要把秘密分享给老师,并在分享之后觉得特别开心。因为保守秘密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把秘密向信任的人公开,就是秘密分享的过程,就像把压在心里的石头扔掉,会让人感到无比畅快。

但在什么时候、对谁、怎样公开自己的秘密,是极其重要的,如果这个秘密是痛苦的,那就更是如此了。

如果处理不好,孩子就会感受到很大的痛苦和悲伤,这也是雷蒙娜爆发的心理原因,当然雷蒙娜的秘密毕竟不是大事,所以这件事容易被抚慰。但孩子需要自己掌握秘密公开的主动权,由他自己决定,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有些秘密是难以言说的,孩子也很难表达,可能在大人看来,这个孩子就是哪里不太对,可又说不好发生了什么,怎么问也问不出来。比如孩子可能遭受到了性虐待,或身体暴力,变得不能信任大人的时候。(就像《少年的你》中的陈念,当然陈念的年龄已经很大了)

这个时候,大人能做的,就是要保证不对孩子的内心进行探索、测定或是分析,而是要对孩子心灵的细微动向做出敏感的反应,尽可能在他所展示的世界中和他共同呼吸,这是一种感受性和参与的姿态,可以让孩子放松下来。

回到雷蒙娜的例子,当她爆发后,她妈妈是怎么做的呢?她妈妈只是冷静地问她,“你什么时候出发?”随后就开始一声不响帮雷蒙娜整理行李。在整理行李的过程中,雷蒙娜感受到了妈妈的温柔,已经不想离家出走,却也不知道该怎么收回自己的怒气。在整理好行李,她泪汪汪去拎却怎么也拎不动之后,妈妈就一把抱过她,哭着说:没有了亲爱的雷蒙娜,妈妈没法过下去。

就这样,母女俩抱头哭了一阵就重归于好了。雷蒙娜也在短短时间内,深刻体验到了对家人的憎与爱,获得了心灵的飞速成长。这位妈妈的做法,就是顺着孩子的感情流向,表达了爱和陪伴,在适当的机会逆转了感情流向。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处理方式。

二、孩子和他人的关系

如果说围绕秘密来成长的过程是孩子认识自己的过程,那么,孩子如何看待与他人的关系,就是孩子逐渐把目光从自身挪到他人身上的过程。

孩子和他人的关系,首先是与家人的关系。孩子与家人的关系最亲密,却也是最复杂的。家人对孩子有着最为重大的意义,任何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事情在孩子内心却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和分量。经过最亲密的接触,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到否定、憎恶、愤怒和悲哀,更体验到爱和温暖,只有这样,人的心灵才会走向成熟。

还是举雷蒙娜的例子,雷蒙娜作为家中第二个孩子,吃穿用度往往都跟随姐姐,这样一来,她便觉得自己什么都是顺带,而且因为年幼,她做什么都没可能比得上姐姐,所以她会觉得自己在这个家中毫无作用,是多余的。于是她才会萌发拥有秘密的想法,也才会觉得拥有自己的新衣服是特别高兴的一件事。

而她也一直在努力确认自己在家人心目中的地位,或者说想要争取到这样一个重要位置。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雷蒙娜会进行各种不经意的试探。譬如,拿自己和姐姐做比较,问父母对两姐妹的评价等等。如果家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给出的答案并不让她满意,那孩子就会觉得遭受了挫折,会觉得愤怒、憎恶,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她有多爱家人,也就希望家人有多爱她,如果得不到就会生恨。

好在雷蒙娜的母亲最终意识到了这一点,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会成为家庭的变革者,他们会敏感地感知到家庭成员的关系变化,如果父母关系不和,孩子很容易感知到。有的孩子会正确表达,不知不觉就成了父母间沟通的桥梁,促成了关系的缓和。

可有的孩子也许只知道不对,却无法做出正确表达,只能做些奇怪举动。这时候如果家长中至少有一方发现了这个变化,随之采取行动,就可能促成家庭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一定是缓和家庭关系,也有可能是家长的一方醒悟到关系破裂无法挽回,而来一次彻底的了断,这也是作为成人的一种成长。

但如果孩子在一个家庭中无论如何努力都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那他就会把这种希望转移到外界环境中去。那些混入社会不良团体的失足青年,就是出于这种情况。他们急需要一种家庭的感觉,在自己真正的家里找不到,就在这种团体中聊以自慰。

孩子与异性的关系发展,也是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人在找到自己的人生伴侣之前,必须经历各种与异性的关系。对于配偶的形象,人往往是以自己的父母为原型的。父母的形象有意无意地决定了未来配偶的形象,所以,女儿很可能找一个在某方面很像父亲的老公,儿子也可能找一个很像母亲的老婆。当然,有时候父母也会成为反面教材。

在比较敏感的青春期,孩子和异性的相处到了一个最微妙而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异性会产生一种天然的向往,而对自己的性冲动又会觉得不安与恐惧。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详细讲过这方面内容,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总之,和孩子相处,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家长来说,要完完全全懂得孩子的心几乎不可能,但至少应该进行一些这样的尝试。

三、孩子对世界的思考

看起来孩子的世界很小,但实际上,孩子对世界,会有很深入的思考。

这种思考,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孩子与动物之间的微妙联系。孩子与动物之间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交流,这是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在很多心理疗法过程中都会有大量的动物治疗的案例。

可以说,动物无论出现在孩子的真实生活中,还是在梦境中,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比如,有的孩子会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动物身上,把它当作自己的分身,会以希望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它。

另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大部分都需要经历一种类似穿过“隧道”的过程,就像昆虫一样,也要有一个“蛹化”的状态,经历过这个阶段,他才会破茧而出,豁然开朗。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十岁上下,孩子会表现出莫名行为。

有的孩子在这个时期会幻想出一种动物陪伴自己,在想象中和动物玩耍,看起来经常神游天外,也可能突然性情大变,但也有可能外表看来变化不大。

总之,在成“蛹”这个时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一步,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后,人才能向前踏步。这时候,父母就要起到“蛹”的外壳的作用,去保护孩子不受外界强烈的刺激,守护孩子,耐心等待他破茧成蝶,取得新的发展。

有时候,孩子通过隧道的标志,就是他幻想动物的死亡,这象征了孩子和这一时期的告别,迎来人生新阶段。

而对死亡的思考,正是孩子思考世界的第二个方面。可能有人会觉得孩子不会去思考死亡,事实上,尽管孩子未必会跟大人聊,但多少都会对死亡进行不同程度的思考。

这听起来是个禁忌,然而每个人都会走向死亡的终点,孩子思考死亡其实也是对这个世界认知的一个过程之一。

我儿子就曾在5岁左右的一个晚上,想到妈妈会变老会死亡就开始哇哇大哭,直到他自己想出一个解决方法,造一个让人不老不死的机器,才放心睡觉。我在一旁除了安慰他,也只能清清楚楚告诉他,谁都会死,但我们既然活着就要开开心心活。

这种情况下,父母不可以敷衍孩子,或是逃避这个问题,可以对此聊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孩子做一次深沉的心灵交流。通过对死亡的思考,孩子也会正视生命,思考活着的意义。

除此之外,孩子对世界的思考,还会表现为对时空进行一定的思考。因为想象力的强大,他们会产生一种超越时空的幻想,去到另外一个世界,很多童话故事就是以此为背景的,比如我之前讲过的电影《纳尼亚传奇》。

这种超现实世界,也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支撑。所谓孩子的宇宙,在某一层面指的也是孩子幻想出来的超现实世界。孩子在这样的世界中滋养着自己,用以抵抗现实中种种被约束的东西。但如果孩子过分沉浸于超现实世界,不想回到现实世界,又可能会造成孩子的毁灭。

所以,在现实世界和超现实世界之间的通道是很重要的,这需要大人关注到孩子的内心,在某一时刻找到能触动孩子心灵深处的事物,从而打开这条通道,让孩子回到现实世界。

有个一年级小朋友,他在家里很正常,但一到学校就封闭自己绝不说话。如果教师对此采取嘲笑或忽视的态度,同学会效仿,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伤害。

但幸好他遇到了一位温暖的老师,让孩子最终开口说话。转折发生在一次乌龟事件上。

班里有个小朋友带来一只乌龟,放在教室里饲养。老师发现不说话的小朋友很喜欢乌龟,于是提议大家一起照顾它,围绕乌龟经常跟这个小朋友说话,当然他还是不说话,只是偶尔有些点头摇头的反应。可有一天,乌龟突然不见了,这个小朋友就大哭了起来,并且哭着说乌龟不见了。从此他就开始说话了。

在这个案例当中,乌龟就充当了通道的作用,老师很了不起地发现了这一点,然后让孩子感受到大家对乌龟的爱,从而打开了心扉。

这就是装在孩子小小脑袋里对世界的思考,他们不像大人的世界,都围绕工作和生活的现实,而是会充满奇幻和灵性,在谁也不知道的世界中呼吸。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不尽相同,他们心中的宇宙,也许广阔无边,也许风轻云淡,作为大人很难一探究竟。但毫无疑问,每个孩子的成长,或多或少都会经历这些过程。

因此,当孩子做一些莫名其妙的、无法让人理解的举动时,我们做大人的,千万不可以嘲笑、责备他们,也不能忽视他们。当然也不要太焦急,如果一味地去打探原因,有可能适得其反,给孩子造成更大压力。而应该采取温柔的沟通,或者只是静静等待和观察,等待他们在恰当的时机用语言或行动表达出来,跨出自我成长的一步。

从毛毛虫到成茧和蜕变,每个孩子都会经历难以言喻的苦痛。成长是一个并不容易的过程。

如果说孩子拥有一个广阔而精彩的世界,那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大人也可以跟着孩子打开自己的内心,找回住在心里的那个小人,和孩子一起成长,陪伴孩子破茧成蝶,和他一起绽放出更加美丽的光彩。

评论列表

头像
2024-01-18 18:01:33

老师真厉害,耐心而又理智的去帮助受伤的人,文章写的让人很感动

头像
2023-07-09 21:07:46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2条评论)